解读百家姓凌姓。本期凌姓文化带您走进深圳观澜版画村。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四位,人口约八十七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
凌姓文化之凌氏宗祠
深圳观澜版画村原名大水田村,在“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以下简称版画基地)创建以前,属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牛湖工作站大水田社区管辖,包括两条自然村,其一是陈氏龙门世居(又称牛湖新围场、龙门围),即今版画村东区,其二是凌氏大树田村,即今版画村西区〔1〕。
大水田村本来只是两个普通的古民居建筑群,本地业主早早就搬到附近新建的楼房居住。老房子出租给外来务工者,租住者都是底层劳动者,有打工者、菜农、养殖户等,村中搭建有多处临时建筑,包括房舍、猪圈,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较差,租金很低,每户月租金大约一两百元左右,以至于业主都不太愿意上门来收租金。大水田村的命运轨迹在2006年发生了重大转变,契机是宝安区政府的一个重要决策。
2006年5月18日,宝安区政府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共同签署《关于创建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合作意向书》,决定在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着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陈烟桥的故乡,打造一个集版画创作、制作、展示、收藏、交流、研究、培训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的中国版画事业与产业并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9月,版画基地拉开创建序幕,大水田村从此脱胎换骨。
目前版画基地一期工程已完成〔2〕,其中版画村西区于2006年底启动项目,于2007年底基本完成,2008年底5月投入使用并对外开放;东区于2007年底启动项目,2008年底完工,2009年初投入使用并对外开放。版画基地规划面积140万平方米,其核心区即版画村东西二区,占地面积316万平方米,包括生态保护园地2729万平方米。
东区(陈氏龙门世居)占地面积为254万平方米,有民居房屋40多套,陈氏宗祠一座,凌氏家祠一座,炮楼一座,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东区现改造为“艺术部落”,约有30多家画廊、艺吧、艺术家工作室、展览馆等版画艺术经营机构进驻。
西区(凌氏大树田村)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20多套民居房屋,凌氏宗祠一座,炮楼二座,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西区现改造为“国际艺术家村”,迄今已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着名艺术家先后在这里创作和生活。
观澜版画基地项目启动自今,已举办过2007、2009两届“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并自2007年起每年5月作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分会场,举办过三届中国(观澜)原创版画交易会,其行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已初步显现。
一、版画村古民居建筑群之现状
(一)版画村东区(陈氏龙门世居)概况
据观澜版画基地官方网站和观澜《陈氏族谱》显示,陈氏龙门世居被当地人称为牛湖新围场,以区别于附近的牛湖老围,居民以陈姓客家人为主,过去还曾居住过凌、谢、李、张、林等姓氏;相传越公的两个儿子文郁、文相为新围场的开拓者,至今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文郁、文相二公定居之后,清干隆年间迁自广东五华、后世发展为观澜望族的振能公系陈氏家族的振玖公,和振芹公的部分后裔,及其他姓氏的客家人也陆续迁入。
陈氏龙门世居原是一座方形围村,围内房屋为古宝安地区典型的飞带式垂脊排屋,围村大门有“龙门世居”匾额,故又名龙门围。后因人口繁衍,又在围村南面新建房屋,逐渐成今天所见之规模。村前有风水塘(现已填平建成版画工坊),后有山林,环境清雅优美,围内巷道纵横整齐,房舍高矮错落有序,原围村四角建有炮楼或门楼,设两三个大门供村民出入,村前有包篱连接水塘,防盗功能完善。据当地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龙门围和大树田村各有两座炮楼,以钢索相连,人可通过钢索滑动于炮楼之间,两村守望相助,防御工事一体化。现钢索早已拆除,龙门围如今只剩下一座残破的炮楼。
龙门围的“围”已不存,至今仅存围门,位于村西角,为两面坡瓦顶门厅建筑,横额书“龙门世居”四个大字,两旁有彩绘壁画及诗文。屋顶有船型正脊和飞带式垂脊,正脊残存狮子造型泥塑。
陈氏宗祠位于村子第一排房屋中间,修建于1926年,是一座三开间三进二天井的建筑。据本村老人回忆,当年的陈氏宗祠雕梁画栋,泥塑壁画,古诗名联,富丽堂皇,神龛雕工精致,色彩斑斓;祠内有厨灶,娶亲用的花轿、锣鼓和台凳桌椅等整套庆典用的器具都存放宗祠内,逢年过节或操办喜事,全村热闹非凡。在1950年后,这些器具基本上被村民分掉或被毁弃,至1966年又遭逢大劫,宗祠内的神龛、神主牌等全部化为灰烬,雕塑壁画亦荡然无存。
该祠堂现状较破败,已列为危房,版画基地正与陈氏族人商议修缮事宜。从现存的建筑物来看,其装饰较为讲究精美,正立面为三开间,正门横额字体已模糊不清,前堂正脊作“博古纹+主画+博古纹”的脊饰,左中右三幅泥塑主画,为山水花木、亭台楼阁、走兽等题材,博古脊头上也做各种泥塑装饰,如花鸟瑞兽、吉祥宝物等,十分讲究。垂脊为本地民居常见的飞带式垂脊,垂脊前有瑞兽泥塑,已残缺。正门檐下挂有木雕封檐板,有花鸟、宝物、瑞兽、瓜果等题材,精美细腻,彩绘或金漆已脱落。檐下依稀可见彩绘壁画。前堂两侧二开间为天台式建筑,天台外沿有色带,色带边饰精致花纹,中间有花鸟泥塑,还依稀可辨诗文,色带下面作锦鲤吐珠样式的排水口。中堂、上堂均有木雕封檐板,遍饰色带、壁画、财源广进(白菜)样式排水口,多残缺灭失。中堂有船型正脊,饰以彩绘泥塑,山墙两侧各开两道门,作拱形和如意形门罩,分别与侧室及外面的横巷相通。
陈氏宗祠后面左侧还有一间小小的凌氏家祠,为一开间二进一天井建筑,正门有“凌氏家祠”匾额,两侧饰有精美壁画,为人物、花鸟等题材。
陈氏龙门世居炮楼位于村北角,五层,较低矮残旧,为天台铳斗式,样式简单,铳斗为天台对角式,开长方横形射击孔,天台外沿有蓝色色带,无其它装饰,非常檏素。内部结构多已灭失,较破败,现为危房,已关闭。
(二)版画村西区(凌氏大树田村)概况
大树田村风景秀美,是凌氏客家人的聚居地。据大树田村凌月友老人口述,清代中期凌氏四兄弟自广东省平远县迁居观澜牛湖,其三落户于今大树田村,其一落户新围场,陈氏家族迁居新围场的时间约比凌氏晚二三十年。这一点在本地陈氏族人那里也得到了印证。由于陈氏家族在新围场的人口繁衍越来越多,凌氏最终全部迁到大树田村。至今新围场的陈氏宗祠后面左侧那间小小的凌氏家祠,据说始建年代为大水田村三间祠堂最早,大树田村的凌氏宗祠就是从这里分出去的。
另据凌月友老人所说,大树田村并非凌氏家族创建,原为本地讲围头话(宝安广府人)的张氏家族的房屋,后来本地的客家人越来越多,凌氏家族华侨众多,经济富裕,就陆续出钱买下了张氏所有的房舍,张氏家族最终迁离本地,凌氏家族在原有房舍的基础上不断修缮、新建。当今所见的房屋多数是清晚期及民国时修建,比新围场的大部分房屋年代较晚,加之凌氏家族的经济实力普遍比陈氏家族强,因而建筑物更讲究,保存状况更完好。
凌氏宗祠位于村前排屋的中间,为一开间二进一天井建筑,正门横额书“凌氏宗祠”,前堂有船型正脊和飞带式垂脊,垂脊前面作狮子彩塑装饰;上堂正脊作红彩博古脊头装饰,有飞带式垂脊。前堂后面和上堂均挂有木雕彩绘封檐板,上堂封檐板居中雕刻有“厚安堂”字样。上堂檐下作直楞雕花横披,下饰角花,两侧有彩绘花卉题材壁画,上堂里面遍饰彩绘壁画和诗文。天井两侧墙内有花木、瑞兽题材的彩色泥塑,细腻考究,已残缺不全。
凌氏炮楼(集体所有)位于村北角,六层,为天台铳斗式,天台围墙其中相对的两面居中加筑拱形山墙,砌两面坡瓦作棚顶,山墙两头作宝顶装饰。天台外沿饰以红色色带。铳斗为天台四面居中式,开方形、长方竖形、长方横形射击孔。排水口为本地常见的锦鲤吐珠样式。该炮楼保存情况较完好,现经版画基地修缮一新,可开放给参观者登楼游览。据本村老人介绍,该炮楼原来还连着一座家塾,为凌氏华侨集资修建,新中国成立前本村凌氏子弟皆可免费入读,家塾现已坍塌。
凌贤辉炮楼位于村东南角院墙内,五层,始建年代约为1911年,从建筑物的新旧程度来看,在三座炮楼中建造年代应该是最晚的,为天台铳斗式,天台四周筑栏墙,其中相对的两面居中加筑“大幅水”造型山墙,砌两面坡瓦作棚顶,山墙两头作宝顶装饰。铳斗为天台四面居中式,开长方竖形射击孔。外观造型及装饰为中西合璧风格,天台外沿有红色色带,筑在山墙上的两个铳斗作六瓣几何花及宝顶装饰。该炮楼保存完好,建筑造型艺术在三座炮楼中最为气派讲究,现仍属私人业主所有,不对外开放。
(三)版画村古民居的房屋结构
从房屋的户型结构来看,版画村大约存在三种户型,皆由一种核心类型加以变化而来。这种核心类型的房屋,当地客家人称之为“驳廊天井屋”。
其基本特征是:一、平面接近正方形,面阔约10米,进深约10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或略大;二、大门作门斗,大门浅凹进,平面总体呈倒“凹”字形;三、内部结构从平面上看呈“井”字形,左右三开间,前后一共分九间,进门是小天井,为下廊,再进为中廊,即客厅,中廊后面用木板隔开,为上廊,一般作主人房间,天井左右驳两廊房,一般右侧作厨房(亦有相反的例子),厨房有的向外开门,客厅两侧是两个偏间,偏间后部各有两个房间,也是用木板隔开;四、后部三间上面一般有连通木阁楼,多在左偏间设楼梯(亦有相反的例子)。笔者将符合这些特征的户型称为“驳廊天井屋”标准式。
另外两种户型是在标准式的基础上运用减法变化而成的。若将中间和单边二个开间约三分之二强的面积减去,就成了单开间,前后共分为廊、厅、房三间,当地人根据其外形特征称之为“金字廊”(正立面如“金”字)。若只减去单边一个开间即一个金字廊房屋的面积,则变为二开间的驳廊天井屋,既有天井驳右廊的,也有天井驳左廊的。
(四)版画村古民居的造型艺术和装修装饰
版画村房屋的造型,本地人有个形象的称呼——“金字廊”。以“驳廊天井屋”标准式为例,从屋顶来看,是由四个硬山顶围合一个小天井而成。按正脊走向,则是由后部一个横向大正脊,和大门门斗一个横向小正脊,以及左右两廊两个竖向小正脊组成。从正立面看,则是两个金字顶(或称人字顶)中间夹一个岀檐的门斗。从侧立面看,则是硬山山墙,后部一个大金字顶加前面廊顶的一面坡。单开间金字廊的外形跟标准式的单边廊房没有任何区别。二开间的驳廊天井屋造型也跟标准式其中的二开间基本一样。版画村的房屋基本由以上三种样式的房屋排列组合而成。此外,版画村还有少数房屋为样式最简单的两面坡硬山顶建筑,其内部结构与驳廊天井屋基本一样,建造年代较晚。房屋的组合形式,既有相连的排屋,也有单体建筑,还有少数带院落的。
房屋墙体多用三合土夯筑,亦有青砖、泥砖、麻石条混用,多为“金包银”作法。屋顶为小式瓦作,即仰合瓦皆用板瓦(小青瓦),部分房屋在檐口作筒瓦和瓦当处理。部分驳廊天井屋,在天井上方后堂瓦面离檐口约十来公分处,做一条一米多长的“挡水脊”,把原本直接泄向天井的雨水挡住,从两旁分流泄在两廊瓦面上。
版画村屋顶造型的最大特色是“飞带式垂脊”。这种飞带式垂脊既使用在房屋后部的横向大正脊两边,也使用在金字廊竖向小正脊前部。这种飞带式垂脊常见于深圳的民居。部分比较讲究的房屋在门斗小正脊上作红彩博古脊头装饰,在侧门作门罩,门罩饰以精美的花纹及彩绘。
版画村的房屋外檐装饰素雅简洁,多在门斗檐下饰以彩绘壁画,有山水、花鸟、诗文、卷草等题材,在山墙博风部位饰以素色卷草与色带。部分房屋在建国后将廊顶改成天台,在天台外沿施以彩绘壁画装饰,有的直接在天台加筑各种西式护栏,使房屋呈现出中西混合的风格。从彩绘与房屋的关系来看,其装饰多数年代较晚,部分是版画基地翻新的。多数房屋的排水口作“锦鲤吐珠”彩塑装饰。
内部装修主要分为门、窗、隔断墙、阁楼和楼梯等。除了天井对外开大门以外,很多房屋的厨房也对外开门。房间均带房门,但天井与客厅之间、客厅与偏间之间是不设门的,敞口较宽,墙体阻隔相对较少,空间比较开阔。窗户一般为直楞小方窗,廊房一般在正立面开窗,也有在山墙和后墙开窗的。
后部三个房间都是用木作隔断墙隔开,房间上部作连通木阁楼,阁楼前面也作木隔断墙,与下层房间的隔断墙连接在同一平面上。有的房屋甚至将木阁楼一直做到偏间上方。木楼梯一般设在偏间。如果是单开间的金字廊房屋,则一般不设楼梯,而是用木扶梯上下,是为节省空间之故。阁楼一般用来储藏粮食和杂物,具有干爽不易**之优点。几乎所有的驳廊天井屋,都在中厅的脊桁下架“子孙桁”一根,阳刻“百子千孙”四字。若是单开间金字廊,则在脊桁上挂一块红布。家中一般不设祖先牌位。
二、版画村古民居建筑群的保护、改造龢利用
版画基地项目自2006年启动至今,宝安区政府设立的版画基地规划建设办公室,在保护古民居原貌和古村落风格的同时,对大水田村两个古民居建筑群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
第一,对市政基础设施如水、电、排污等管网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铺设,一改先前乱拉乱搭电线、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局面。
第二,拆除了许多违章建筑,包括临时搭建的房舍和猪圈等,基本恢复古村落的原貌。
第三,对道路、巷道、空坪、广场等进行拓宽和修整,使之井然有序,疏朗通透,布局合理。
第四,对房屋、炮楼等进行全面的修缮和改造,包括加固、修葺、翻新,以及外部装饰和内部装修。
这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如今版画村的房屋结构、造型艺术和外部装饰基本都沿袭了新中国成立前的风格,少数在解放后改建成天台的也予以保留。许多壁画、泥塑、脊饰等艺术品得到妥善的保护,部分房屋的博风部位重绘了卷草和色带。
最大的改造是其内部装修,在保留、加固原有的门、窗、木阁楼、子孙桁等木结构的基础上,对房屋的墙面、地面进行重新装修,使之更适用于经营、展示和居住。天井的地面保持原貌,其上方的敞口基本都用透明有机玻璃封闭起来,另设排水设施,以保障房屋的封闭性。西区(凌氏大树田村)由于是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区,房屋普遍加建了厕所。部分房屋内原有灶台、舂米石等设施也得以妥善保留,用于展示。
第五,村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大面积种植草皮、花木等景观植物,开挖人工湖,种荷花,建设景观台、农家小院,放置纳凉的台凳等。村落呈现园林式、花园式景象。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陈氏龙门世居的池塘没有得到保留,在版画基地项目启动的初期,由于建设用地不足等原因,池塘被填平建了版画工坊。相比之下凌氏大树田村的村落生态景观得到了更完整的保留。
三、古民居保护中的“艺术家部落”模式——观澜版画村的启示
版画村的古民居在整个深圳地区,比起其它许多古村落——其中不乏区级、市级乃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价值未必是最高的,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却是最好的一个古村落。这要归功于“古民居建筑群+文化产业基地”的开发思路,以观澜版画村为例,笔者将类似的古民居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模式称为“艺术家部落”模式。
毫无疑问,政府在这种开发模式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应该承认,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不足是长期存在的事实,尤其是单纯性的保护,如那些不具备旅游或者其它开发利用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没有定级和纳入文物管理部门保护名録的古建筑任由当地居民随意处置,大量古建破败、坍塌,被废弃或拆除。即便文物管理部门的力量也是很微弱的,许多定了级的古建筑,也只是挂个牌,不允许拆除而已,所谓保护,也就是大门锁上,一关了之。笔者很痛心的看到深圳地区唯一一座被列入省保单位的广府围村——“元勋旧址”,在清退租住户以后,大门紧闭,里面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连住户的生活垃圾都无人去清除,更谈不上任何程度的保护和修缮了。
版画村的古民居建筑群之所以得到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去保护、修缮和改造,在众多古村落民居不断破败和被拆除的困局中突围而出,直接得益于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基地的开发思路。不同于深圳布吉大芬村自发形成的油画村和其它纯商业性质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版画村项目中影响政府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中国美协和深圳文联。正是这些专业团体及其背后众多的艺术家、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促成政府将版画基地项目与大水田古村落联姻。
在这个项目里,政府是最大的决策推手,宝安区政府、观澜街道办及相关职能部门,主持、承担了絶大部分实质性的事务,包括立项、出资、清退、征用、招标、建设、监督和管理,以及交付使用后管理机构的架设,管理与经营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等等。中国美协和深圳文联主要提供专业指导和行业支持。文物管理部门在这个项目里头主要承担一些古建保护、修缮方面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监管。
在征用问题上,版画基地与大水田村村民达成协议,根据自愿原则,对房屋产权采用购买和租赁两种方式,对原业主进行经济补偿。对于一些共有物业,如祠堂、炮楼等,版画基地保留其原貌并予以保护维修。为了保证园区景观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版画基地甚至还对东区靠近古民居的一栋当代楼房进行征用,将其改造成仿炮楼的造型。
在管理和经营方面,版画基地隶属深圳市宝安区“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在经营模式上,东区为“艺术部落”,引进画廊、艺吧、艺术家工作室、版画交易展览馆等版画艺术经营机构,经营方与管理办公室签订协议,由管理办公室收取租金、提供物业服务和配套设施。
西区为“国际艺术家村”,采用版画基地邀请,国内外着名画廊或艺术机构、大学、协会及着名艺术家推荐等方式,由艺术家本人提交入驻申请,经版画基地艺术家委员会审核确认,艺术家与管理办公室签订进驻协议(一般要求1-3个月,创作2-3幅作品),艺术家在此间创作的作品由基地的版画工坊印制,并按一定比例留给基地收藏,基地拥有对该收藏作品进行宣传、展示的权利。基地除免费为艺术家提供版画工坊的印制服务外(材料为定量提供),还免费提供古民居给艺术家居住和创作,免费提供食堂服务。
中国美协在推荐着名版画家和版画经营机构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准入条件的审核上也充分体现了其权威性,成为观澜版画基地最大的后盾,为其版画事业乃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和行业支持。
类似于深圳观澜版画村的“古民居建筑群+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例子,近年在全国逐渐多了起来,在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中逐渐形成了“艺术家部落”模式。广东省内就有南风古灶文化创意园,它以打造世界陶文化圣地为目标,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南风古灶及高灶、古寮场、明清民居古建筑群、玩陶中心、石湾陶瓷博物馆、生态公园、公仔街、建国陶瓷厂、东平河以及石湾公园等文化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园区汇聚了古龙窑、古榕、古建筑、古民居、古作车、拍大岗、打草鞋等传统工艺精华,集合了陶艺、舞狮、武术、粤剧、剪纸等民间艺术精粹,在佛山、广东乃至全国享有盛名。
“艺术家部落”模式,相比起国内许多着名古村的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具有其它方面的优势。首先它对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使得一般保存比较完好、具有一定规模,但又不具备太高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纳入开发利用的范围。
其次,由于政府的主导和专业团体、行业协会、文物管理部门的参与,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得到了保障,由于这种开发利用的侧重点不在于古建筑本身,反而使得古代艺术品避免了发掘性破坏。
再次,使用者本身大部分为艺术家、艺术品经营者,他们之中很多都是文化精英,文物保护意识较高,比起一般古民居的原居民或者租住者,能更妥善的保护古代艺术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位进驻版画村的艺术家多次在网上发文,以深圳观澜版画村为经验,呼吁其家乡的政府部门加强对当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和历史保护街区的保护。
第四,相比起古民居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表面化和肤浅化,艺术部落、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子更能带动当地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以及政府对文物古迹价值的认识与重视。
版画村开放以后,本地居民对祖居也逐渐开始重视,不再随便拆除了。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例子,一名不会读写说任何中文的美籍华人,自称客家人,姓李,约半年前回到观澜牛湖,继承了牛湖老围一栋祖父母留下的旧居,把它修缮一番,居住下来,并在版画村旁边开了一家咖啡馆,经常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版画家和版画爱好者。
中国分布着难以计数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目前都得不到妥善的保护,而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在国内方兴未艾,两者之间的结合使得文物保护可以搭上文化产业发展的便车,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达到双赢的选择,古民居保护中的“艺术家部落”模式能走多远,还有待日后探讨。
注释:
〔1〕大树田村是凌氏聚居地的旧称。据村中凌月友老人口述,早期此地四周环山,有一条小路通往外界,村前一片良田,长有一棵大树,人们**惯将该村称为大树田村;因其地势低洼,雨涝积水,后又逐渐被称为大水田村。今大水田村既用作凌氏聚居地的村名,又是陈氏龙门世居和凌氏聚居地两条小自然村的合称。为免混淆,本文一律将凌氏聚居地称作大树田村,将两村合称大水田村,亦即版画村。
〔2〕一期工程除了上述版画村西区、东区两个古村落的改造外,还包括陈烟桥故居陈列馆、版画工坊及其它配套设施。
更多精彩
最新更新
2024-11-22
返回顶部